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知网年入超11亿,可一篇5页的论文,算给作者可能就几毛钱

加入时间:2021/12/22 13:28:46   来源: 长江日报 

面对侵权指控和舆论吐槽的知网,面对公众比较低调。 记者柯立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1日北京讯(驻京记者柯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9岁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中国知网侵权引发的关注仍在持续。12月20日,#知网年收入超11亿毛利率近54%#登上微博热搜。

同一天,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发布的四川南充、北京、山东青岛等地6所高校向中国知网(简称CNKI)采购2022年数据库服务的成交公告或单一来源采购公示,价格从几十万到一两百万不等。


毛利率超过50%的知网

知网运营方曾经的母公司是清华同方,后更名为同方股份,2019年清华控股通过股权转让,让出控股股东身份。

2018年到2020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从99929万元增长到116758万元,毛利率由59.01%降至54.93%。2021年半年报显示:同方知网的毛利率为51.30%。

知网运营方的母公司曾经名为清华同方。记者柯立 摄

专家介绍,由于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内容比较全面、检索功能强大,成为高校、科研机构的“刚需”,才有了知网的高利润。

中国政府采购网是财政部唯一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网络发布平台。长江日报记者12月20日在上面看到,多所著名高校本月发布2022年度采购CNKI数据库服务的公告。

其中,复旦大学CNKI数据库2022年成交价82.5万元,南京大学拟采购CNKI数据库预算是108万元。

有些部委办、银行、医院、省市社科院近期也在知网上公示了2022年度使用CNKI数据库服务的采购合同。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2022年订购CNKI系列文献资源项目中标价格是219万元。

同方知网2020年初公布的数据:中国知网用户覆盖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万家机构,个人读者2亿人,日访问量:1600万人次,全文年下载量:23.3亿篇。

购买中国知网信息服务的主要是高校及省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研究所或图书情报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单位用户每年的文献信息采购费用,有专项财政拨款。单位用户成为知网稳定的收入来源,个人用户在知网的收入中,只占很小的部分。

近几年来,知网曾因涨价多次引发部分高校的抗议。长江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从2012年至2021年10年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因涨价过高暂停使用知网。不过后来上述学校又恢复了知网的使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知网近几年正进行数据库拆分,即把其拥有的独家核心期刊抽离原来的数据库,单独建立一个子库,使用者需要单独付费购买。而原来的综合数据库价格也不会降低。此举被认为是知网的变相涨价。

该业内人士说: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定向数据库服务是一大盈利点,比如石油化工、五金矿产、交通运输等不同的行业,知网可以专门定制对应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其售价比总库价格更高。


一年几千元的版权费


同方知网2020年度报告截屏。

中国知网官网上,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有著作权声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严格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有收录文献均已获得期刊社/编辑部授权,其作者稿酬也已通过相关期刊社/编辑部支付。”

中央某部委直属的报刊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网的高额利润来自其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强势地位,像我们这么大的报刊单位,多年来知网每年就给2000元版权费,前年合同到期,领导一气之下停止与知网合作了。

一本上百页的期刊,一年至少12期,2000元每年的版权费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业内人士举例:知网主要面向机构用户出售整个数据库,然后跟期刊或论文作者付版权费时,按页数来计算。即使知网一年仅仅卖数据库(不含数据库挖掘等增值服务)的收入过亿元,但数据库里海量的论文作为“分母”实在太大,一篇5页纸的论文,按照知网的算法可能也就值几毛钱。钱太少,期刊通常也没办法跟作者分成。

知网早在1996年就开始学术期刊信息化,“早期大家普遍对于网络版权知之甚少,很多科技期刊连自己的网站都没有,知网帮助学术期刊电子化,大家求之不得,知网用很低廉的价格获得了很多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授权。”

近年来,报刊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版权的重要性。某报刊曾与知网有合作,一年的版权费是5000元知网卡,合同于2018年到期后,知网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希望续签,因版权费用太低,被谢绝。

某期刊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有个发行量非常大的月刊,以前知网一年就给2000元版权费。合同到期后重新谈合作,杂志方要求涨到5万元,知网觉得涨太多了,只接受涨到每年5000元。经过拉锯式谈判,最后双方妥协,重新签订的合同可能是一年数万元。如果知网获得独家授权(不给其他同类数据库网站),需要支付杂志社的版权费还会更高一些。”


“两头通吃”的盈利模式


知网备受诟病的是,其“两头通吃”的盈利模式:用很低廉的价格收录期刊文章;收录毕业论文,需要作者提出申请,才支付100元左右现金,以及面值不超500元的知网代金券。

某顶尖高校学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知网为知识分享提供了大众化的平台。从校园网下载论文,本校师生都是免费的,这是因为学校作为单位用户,采购了知网的数据库服务;社会上个人从知网下载付费,的确较高。

社会上个人散户下载知网里的文章,期刊论文通常每页0.25~0.5元,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每篇10~30元不等。2019年之前,甚至作者下载本人作品也要付费。

知网下架赵德馨教授等维权学者的论文,是否属于拒绝交易?知网对于单位用户年年涨价是否合理?对个人提供查询服务时,所定价格是否虚高……

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杨旭日认为:“知网是否涉嫌滥用垄断地位,需要展开调查、整改。这里不仅涉及大学、科研院所的预算及其使用的合理性,也涉及广大论文使用者的权利。知网作为科技期刊服务企业,人为地将作者与读者进行了隔离,并在其中谋取利益。”


青年学者的担心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数据库里收纳了海量的论文,逐一获得作者的单独授权,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为此,知网等国内主要学术数据库摸索到了一条“捷径”:通过与各大学术期刊社签订授权协议,获得作者的“转授权”或“被(期刊社)授权”。

这种模式近些年引起一些文章作者不满。第一财经从企查查上获得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截至今年12月16日,与知网相关的裁判文书近1500份,超九成为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相关案件。其中,有124项裁判文书明确知网有赔偿金额。

张洪波说:“知网的运营公司曾在法庭上辩称,涉案作品经过了期刊发行方授权使用,知网有权对已经在期刊上刊登的文章进行转载,属于‘法定许可’……知网败诉的一系列官司,法院否决了其抗辩理由,法院认为知网和期刊的单方声明,不足以证明从作者处取得了涉案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授权,以及转授权的权利。”

赵德馨老教授告赢知网后,会不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作者们纷纷起诉知网开始维权?

采访中,多名青年学者担心维权会影响论文借助知网平台传播:“如果因为维权导致论文不能在知网中搜到,在学术上得不偿失。论文与高校老师的选聘、工作考核直接挂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歆磊觉得: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有本质区别。学术研究本身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刊物发表,更希望这个研究成果被广而告之,增进知识传播。学术刊物也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主要为了促进学术发展,一般也不以盈利为目的。赵德馨教授告赢知网之后,可能很多学术刊物会进一步明确与作者的版权事宜。



知网是否涉嫌垄断?

很多高校毕业生都需要论文查重,一些大学对本校毕业生论文有一到两次免费查重的机会,但很多学生觉得远远不够,因为论文可能修改很多稿。在校期间,还要发表其他论文,为求职铺路。为了毕业论文查重,常有学子花费上千元。某电商平台上,甚至出现每次2000元的报价。

12月12日,青年学者刘旭给国家反垄断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邮件,认为知网涉嫌垄断,建议有关部门调查知网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他在信中写道:“在国内学术期刊文献查询服务市场,知网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获得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国内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数据库。这对绝大多数需要通过撰写论文,并完成查重分析,才能发表论文,进而获得学位、职称评定的用户群体而言是刚需……能否获得知网的收录,也是国内学术文献是否能够获得最为广泛的需求群体查询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刘旭对长江日报记者说:知网每年应该是向机构客户提供打包服务,查重服务并不单独收费。目前论文查重很贵,其市场乱象和相关数据库授权不够开放透明有一定关系。“外界不清楚查重服务收费中到底哪些费用是知网收的,所以才会都归因于知网”,他建议:合法渠道的查重服务收费应该更透明。

知网相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论文查重系统不对个人开放。 央视报道截屏

知网12月11日深夜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公告,强调“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一直仅向机构提供服务,且只允许检测本单位论文,知网从不向任何个人销售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网络上销售的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均是通过非法或者侵权手段获得的。”

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上看到,两所著名的公安、警察大学本月初发布公告,购买了“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即论文查重)使用许可,每家的成交价约21万元。


作者 | 柯立
编辑 | 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