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感兴趣的出版机构、文化公司与文著协国际版权部联系洽谈图书版权引进事宜。有愿意承担翻译工作的译者可以将个人信息和翻译成果简介发给我们,我们会有源源不断的图书、戏剧作品需要翻译。
国际版权部电话:
韩 莹 (010)65978916-827
孙铭遥 (010)65978916-826
邮箱:wenzhuxie@126.com
战争文学是俄罗斯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第四十一个》等一大批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广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这类作品大多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主旋律,讴歌淬火成钢的英雄人物。但俄罗斯还有一类文学作品鲜有人注意,这些作品并不从正面描写战争,而把注意力放在被困在战争中的普通民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这些作品以细腻、平和的笔触描写普通孩子、普通家庭在战争年代中的艰难生活,表现普通民众在苦难中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心存阳光,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苦,顽强生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更应该被大家所了解,被孩子们所了解,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体会那种坚毅乐观的可贵精神。
●●●
列宁格勒大封锁里的孩子基柳什卡

作者:【俄罗斯】薇拉·卡拉谢娃
插画家:阿布拉姆·列兹尼琴科
出版时间:2016年
页码:62页
适合读者:6+
题材:儿童文学
【内容提要】

该本书讲述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这个城市最艰难时期下的孩子们。敌人不分昼夜的轰炸和扫射这座被包围的城市,但列宁格勒绝不投降。塔尼亚的爸爸去前线,瓦力卡的妈妈在生产面包、土豆的工厂上班;淘气顽皮的基卡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懂事,救助在战争中孤儿的孩子;塔尼亚不顾危险在炮击时带瓦力卡逃到防空洞;去荨麻地挖甜菜;扑灭燃着的炸弹。这个大院的孩子们都遭受了艰难困苦、严寒、饥饿挨冻。尽管如此,这些孩子仍然怀揣希望,期待奇迹去敲门,圣诞老人也会为他们送上新年礼物,收到前线爸爸的信。
该书采用黑色素描作为插图不仅反映出小主人公们坚韧的性格,同时也再现了战争带来的压抑灰暗的生活。然而即使饥饿、挨冻,绝不投降!不要丧失希望,春天终会来到,胜利就在前方。
【作者简介】
薇拉·卡拉谢娃(1905—1983),1935-1936在“黄雀”杂志出版了自己第一部学龄前儿童故事。经历过列宁格勒封锁战,战后生活在乌克兰,从事儿童出版工作编辑工作。
【插图家简介】
阿布拉姆·列兹尼琴科(1916-1973)苏联格拉费卡艺术家、插画艺术家、苏联美术家协会和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曾为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做插画,1941年担任《红军报》艺术顾问。
【目录】
关于柳芭和妈妈的故事
炮弹碎片
基柳什卡
夜晚的面包
面包渣
新年礼物
一封信
小狗沙里克
荨麻地
面包
●●●
绿草地上的绿色自行车

作者:【俄罗斯】拉里萨·鲁马恰克
插画家:【俄罗斯】玛利亚·博伊诺娃
出版时间:2017年
页码:286页
适合读者:12+
题材:童话
【内容提要】
该书由俄罗斯联邦出版和大众传播署提供财政支持,“俄罗斯文化(2012-2018年)”项目出版。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的战争年代的童年故事。主人公娜塔莎因战争撤离,来到陌生的巴什基尔,再回到莫斯科,这段经历带我们回到当代青年不太熟知的生活。
娜塔莎的童年经历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她和奶奶与妹妹不得不撤离到巴什基尔。三个人靠着微薄的养老金很难生存,她又冷又饿又害怕,奶奶总是千方百计的养活着她的孙女,三人经历了很多悲痛、伤心的事情,抢劫、挨冻和挨饿,但都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对娜塔莎而言,乌法这座城市永远是一座有着灿烂阳光和清澈溪流的快乐童年之城。孩子们总是知道如何享受每一件小事,享受生活,即使在饥饿和贫穷之下亦是如此。
战后,妈妈回来了,爸爸却不再也回不来了。漫长而艰难的搬家,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成长和梦想着一些新的美好的事物,这一切都是透过娜塔莎的这双稚嫩童真的双眼而观察到的世界和生活。
作者用充满魔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硝烟的战场、百废待兴的战后生活下仍然存在童真的美好与希冀,以美好凸显战争的黑暗,更激发了我们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精彩片段】
童年的蜻蜓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总是非同寻常。有一天,我躺在一片田野上读着一本书,这片田野的草有些泛黄。天是那么的晴朗、宁静,还有一丝丝的懒散。突然,我听到马达的声音,这时正好有一种蜻蜓落在我的书页上。我看着这只蜻蜓,看到它那可爱的头上有两只凸出的“小球”也在看着我。它的两个小翅膀的影子轻轻地扇动着,好像小水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与影交织的透明而炫目的光芒。
突然,从某个地方,我的妈妈像旋风一般跑了过来。
“快点,快点!”她喊着,拽起我的手。我们跌跌撞撞地穿过整片空旷的田野。在我们身后有东西在嗡嗡地响着,它要赶上我们了!我们越跑,这轰隆声离我们越近。最后我们到了一条护城河边上,筋疲力尽地跳了进去。
我们身后的巨大影子将在河里的我们困了好一阵,我惊恐地看到我母亲她那乌黑头发的上方,有两个又大又黑又臭的橡胶轮子。
“趴下!”妈妈叫到,把我扑倒在地上。
当声音渐渐平静下来,我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一架小飞机,飞向森林的另一侧。这时我明白了,就是刚刚那只蜻蜓,它飞走了,它变成了飞机,飞走了。
“谁让你来这的?”妈妈颤抖地声音问我,你会被像毛毛虫一样被压扁。
这是乌法的小机场。1943年我第一次知道飞机。我既不想成为飞行员,也不想当飞机设计师。我只是飞机上的一位乘客,那时我12岁。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飞越过欧洲、亚洲以及额尔齐斯克、阿穆尔河,飞跃乌拉尔山脉和高加索山脉。
我会像看到一幅巨大的地图一样看这片土地,有时平坦的像小学生的画。我很久以前就知道飞机是由钢和铝制成的机器。
当我在天空中,呼吸着高空的空气,克服尘世的重力以及克服那些不可思议的想法时,我开始觉得,飞机是一只迷人的“凝固”的蜻蜓,那只我童年的蜻蜓。我相信,总有一天,当我看着圆圆的飞机舷窗时,我会看到我眼前的这块巨型的笨重而又静止的钢铁翅膀变成了一个灵活的、颤动的、活生生的翅膀。我坐在一只巨大的蜻蜓上,飞在云层之上,飞过城市和村庄,飞于大地的河流和田野之上。
我坐在蜻蜓上,脚来回荡在空中。一只凉鞋从后脚跟滑了下来,飞过一位行人的头顶,他会十分吃惊,也许会把他当成外星人。
从那里,从下面,我似乎是天空中的一个点,没有人注意到我。但是我可以看到万事万物。我会满怀幸福和一丝丝的恐惧像在梦里一样快速地飞越大地。遵循着地球引力俯冲到地面,将透明且坚不可摧的翅膀的力量抛回地面。
【作者简介】
拉里萨·鲁马恰克,诗人、散文作家、文学俱乐部负责人、作家协会奖项委员会成员。
【目录】
童年的蜻蜓
好运塔
撤退
伯爵夫人
生日那夜
秋千
我的完美女士
雷宾斯基或开心的埃莉维拉
几小畦草地的主人
雨中阁楼
巴黎圣母院
无所事事
惊喜
除了狗,还有三人在车厢
草莓味
莱蒙托夫大街17号
爱狗人士
分离
我的房间
邻居
绿草地上的绿色自行车
唯一的一件事
舞会
丽达,杜西卡和我
作者序 我爱我的童年
●●●
那个冬天的面包

作者:【俄罗斯】艾拉·弗尼亚科娃
插画家:【俄罗斯】柳德米拉·皮普琴科
出版时间:2016年
页码:224页
适合读者:6+
题材:儿童文学
【内容提要】
“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是什么?”,大部分人都只能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女孩列娜,亲身经历了战争,她和家人一起被困在了二战时期的列宁格勒,经历了困难的“大封锁”时期。列宁格勒大封锁从1941年9月8日开始,持续了872个日日夜夜。我们很难想象,当时被困在包围圈里的列宁格勒市民是如何度过这段时光的。战争不应该被遗忘,我们应该铭记战争带给人类的伤痛,并从中汲取力量,铭记历史,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并没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去描述,而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列娜是一个被迫卷入战争的孩子,她在过早的年纪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亲眼见证了战争的开始、经过和结束。


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列娜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并没有意识到未来她和她的家人们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他们看着被炮弹照亮的夜空,不时来临的轰炸,擦肩而过的炮弹,回响在上空的警报......列娜慢慢明白了战争的含义。随着战争的蔓延,列娜再也不能去学校了,但妈妈却在家里给列娜上课,布置作业,列娜仍然没有放弃学业。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饥饿,每人每天只有定量的一份粮食,吃完以后只能忍受着无尽的饥饿。列娜在困苦中学会了生活,她会为得到的每一小块面包而振奋,艰苦的条件只允许她半年洗一次澡......
尽管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苦难,但生活在列宁格勒的人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望,虽然周围不断有人因饥饿而离开他们,但他们仍然努力地认真生活。他们为孩子们组织圣诞晚会、庆祝生日、带他们去“野餐”。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扶着,期盼着战争早一天结束,早一天结束这苦难的生活。
《那个冬天的面包》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自述,是列宁格勒大封锁时期一个普通女孩和她的家庭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力量,明白苦难并不能摧毁人的意志,永远都保持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艾拉·弗尼亚科娃(1934—2012),俄罗斯著名散文家、戏剧家、翻译家、诗人、艺术家。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圣彼得堡作家协会会员,《那个冬天的面包》是作家的第一部作品,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第一次出版于新西伯利亚,后又多次被再版,被翻译成英语、德语、保加利亚语、爱沙尼亚语波斯语在多国出版。2005年,小说《毗邻》在圣彼得堡文学节上获“果戈里奖章”。
【插画作者】
柳德米拉·皮普琴科,俄罗斯插画家,她的作品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品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中心思想,她曾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世界,这个世界会给人们带来精神食粮,并从中获取快乐......”
作 者:韩莹 孙铭遥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国际版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