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页 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信息页
 

爱无痕,思无垠——《伊杰娅》译后记

加入时间:2016-09-07 16:50:00   来源: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静静地读着这些由斯拉夫语字母组成的外文文字,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一个习惯了在现实中低头赶路的人压在心底封存已久的回忆不经意间被打开了瓶盖, 随着这些字母文字袅袅生烟。小说《伊杰娅》中,作者带母亲去买鞋的场景,那些真实的人物语言与动作还原、细致的心理描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甚至我的外婆……在我走进作者写作时空的同时,作者亦走进了我心底最柔弱最感性的那部分空间。作者波波夫并不是擅长制造共情与投射的心理学家,只不过好的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能够跨越语言上的障碍,人性是不分国界的。
米哈伊尔·波波夫1957年2月25日出生于哈尔科夫,是俄罗斯散文家、诗人、政论家和评论家,2004 年起担任俄罗斯作家协会散文理事会主席。作者创作兴趣广泛,擅长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作品颇丰,多部小说获国内大奖。与波波夫其他风格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是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一部母亲生平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部自己童年和青年的回忆录。如果搬上银幕,我想应该是一部黑白色调的纪录片吧!
波波夫用白描的笔触回顾了母亲的一生,母亲的一生是随着时代大背景而沉浮跌宕的。有意思的是母亲的名字 “伊杰娅”,在俄文中是 “思想”“主义”“意识形态”的意思,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 红词”。母亲的一生也的确是苏维埃式的。母亲伊杰娅是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她与德国侵略者进行过地下斗争,被当局错误镇压过,后被平反,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外语教师。她受过良好教育,多才多艺,刚直不阿,独立要强,性格有热情奔放的一面,也有严肃古板的一面。这不正是那个时代里、那个制度下进步的苏联女人的共性吗?
这样一位印有时代烙印的“苏维埃”式母亲,很容易给读者一种需要仰视才见的雕塑感,然而在波波夫笔下却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尤其是步入晚年的母亲,仿佛就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太太。母亲伊杰娅年轻时朝气蓬勃积极上进,如果苏联不解体,她的信仰会一直伴随她终老吧。即便共产党不再是执政党了,母亲还依然保留着自己的信仰,依然关心国家政治生活,于是电视成了她唯一在政治方面的交流伙伴。然而叶利钦和盖达尔的改革还是让她失望了,也让无数个像母亲一样曾经信仰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失望了。
儿子的童年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度过。1961-1975年随母亲在白俄罗斯居住,毕业于母亲供职的格罗德诺州日罗维茨农场技校,1975-1977年参军。他的经历丰富了他的见识,深化了他的见解。更何况儿子作为新生一代,容易接受新思想,对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儿子在高尔基文学院读书时(1978-1984年)就预感到共产党会在苏联失去执政地位。这并非证明波波夫具有神奇的预测能力,而是说明普通民众的思想领域早已悄然发生某些变化,苏联后来发生巨变是必然。儿子对社会政治的态度真实反映了青年一代对国家前途的思索和忧虑。应该说,解体前后的俄罗斯大地上不止一位“伊杰娅”,也不止一位“儿子”。小说中母亲的思想转变,儿子观点的日渐形成,其实是苏联社会转型时期两代人的心路历程,也是第一手最真实的舆情。
这又是一篇悼文,没有大段的溢美之词,没有通篇的追思悲咽,不煽情,不泪奔。整部小说极具生活真实感,仿佛无加工,无剪辑。母子之间,有早些年相依为命的艰难与温情,有老少两代日常生活的摩擦,也有俄罗斯转型时期两代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冲撞。
小说寥寥数笔描写了作者的外祖父、外祖母以及生父,从微观上呈现了苏联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如果对社会背景这一条线细心加以捕捉,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一幅反映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及大清洗时期、40年代卫国战争时期、50年代解冻时期、60-80年代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再到苏联解体以及解体之后的转型时期社会和人民生活全景的“清明上河图”。如果引用卡夫卡那句有名的话,“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真相,但所有人都能成为真相”,那么母亲伊杰娅的一生就是一部俄罗斯20世纪中后期的历史真相! 所有的沉浮与荣枯都已随斯人逝去。母亲如同一叶扁舟随着国家政治洪流起伏跌宕,她个人的命运充满了历史浩叹与人生感喂。整部小说没有一句话来歌颂母亲的伟大,亦没有一句话赞扬祖国,然而笔端处却见真情。作者内心深处有着对祖国深深的爱,正如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到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艰难而复杂,有肮脏有血污,但如果病态地将这些视为我们的骄傲将是可怕的,如同一个人因自身患有重病而自高自大……灰心丧气是最沉重的一种情感。
有一种爱,是满心欢喜地赞美、歌颂;更有一种爱,是隐痛于心地看到问题,引发更多的人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无疑,波波夫属于后者。
让我颇为感慨的是母亲的临终时光,没有各种先进的医学仪器,没有插满周身的各种管子,没有往来穿梭的医生护士,甚至没有在医院里度过,而是在熟悉的家中,听着熟悉的电视声音,还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家里读书看电视的亲生儿子的陪伴。仿佛这段时光就是以往平常岁月的延续。然而,生命的尽头不正该如此吗?
生命的终老本该是一个安详而静好的句号,没必要一定画一个呼天抢地的惊叹号。孝道不是表演,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回馈,是对临终者出于人道的尊重。孝道,有时仅仅是简单的陪伴。我为波波夫点赞!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政治家看到的是文字背后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动, 文学家关注的是文学手法与表达技巧,社会学家可能透过文字挖掘家庭结构与社会价值观……更多的感悟,还是留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慢慢体会、细细品味吧。















作品信息
书名:《伊杰娅》
作者:米哈伊尔·波波夫
译者: 李宏梅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8月)
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波波夫,1957年2月25日生于哈尔科夫,俄罗斯散文家、诗人、政论家和评论家。先后就职于《苏联文学》杂志社、《莫斯科通报》杂志社。1999年当选莫斯科散文家创作协会主席。2004年起担任俄罗斯作家协会散文理事会主席。曾获苏联作家协会最佳图书奖(1989)、舒克申奖(1992)、蒲宁奖(1997)、普拉东诺夫奖(2000)和莫斯科市政府奖(2002)。作品被翻译成中、英、法、德、阿拉伯和拉脱维亚等国语言。
译者简介
 
 
李宏梅,1979年出生,北京大学俄语系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中央编译局。译有《俄罗斯经典益智游戏——七个小矮人系列(4—5岁)》、《俄罗斯经典益智游戏——七个小矮人系列(3—4岁)》;参与翻译《鲁赫纳玛II》、《全球化的边界》、《世界主要政党规章制度文献(俄罗斯)》、《俄罗斯问题研究》、《卢比扬卡文献集》、《斯大林的驱逐》等。



作者:
李宏梅,中央编译局副调研员